人物
2022.02.07 05:58 臺北時間

【鏡相人間】假面的告白 我生出李伯伯又殺死他

前年7月,陳偉華(右)自承「弄死了李伯伯」,也像「毀滅了自己。」在他身旁的是他的父親。
前年7月,陳偉華(右)自承「弄死了李伯伯」,也像「毀滅了自己。」在他身旁的是他的父親。
這是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,以及他「爺爺」的故事。前年7月底,在臉書上成立粉絲團分享自己二創迷因圖的網紅李伯伯,過世了。李伯伯經常透過臉書向粉絲發出問候,親切如所有人的長者,連知名的「財哥專業檳榔攤」也曾轉貼他的文章。但他過世1年後,專頁的管理員發布一篇貼文,讓李伯伯的人設有了出乎意料的發展。管理員是誰?他和李伯伯又是什麼關係?網路身分真假難辨,真相浮出後,所有交流過的感情都落了空,有人氣憤被欺騙,也有人感謝管理員的誠實告解。唯一相同的是,透過這專頁獲得過的溫暖如此真實,從來就不是一場幻覺。
李伯伯在粉絲團的自畫像。(陳偉華提供)
這是一個老人透過臉書,為自己活出第二人生的故事。老人甚少談及私事,沒有公布過完整的姓名與身世,其家庭、背景幾乎無人知曉,也不重要。網路上完美的匿名性使他得以恰當地隱藏自己,只展現願意展現的部分。

療癒系網紅 停更告別

老人自稱「李伯伯」,2019年3月,他在孫子的鼓勵下,成立了「李伯伯的繪畫園地」粉絲團,發表他自學「小畫家」臨摹的迷因圖,「黑人抬棺」「我就爛」和「悲傷蛙」都他被二創過。儘管電繪的風格有點樸拙、簡陋,但畫作一向不是他的賣點,溫暖才是。專頁成立半年後,他發起QA活動,回答粉絲提問,寫道:「你們覺得我用小畫家畫的(圖)很好笑,我也很開心!」
粉絲很喜歡李伯伯畫的迷因二創圖,也會主動投稿。(陳偉華提供)
彼時他65歲,每天早起,有時早上5、6點運動完就開始畫,中午或晚上貼出,因為「這樣我才可以跟你們說午安或晚安,記得吃飯!還有最重要的多喝溫開水。」親切的問候融化粉絲的心,紛紛回覆:「希望我到您這個年紀的時候還在畫圖。」「每次都很期待李伯伯的作品,很療癒。」也有人上傳自己女友的照片,希望李伯伯可以用他獨特的風格作畫。粉絲疑似感情失利,李伯伯也給予安慰:「感情是要靠緣分,只是還沒到而已。」
1年多後,李伯伯發文表示身體微恙,暫停更新。2020年9月,李伯伯的孫子代為發出訃告,專頁的封面換上全黑圖,同時貼出李伯伯事先寫好的遺書:「各位好朋友們,我一直都知道,有道別的這麼一天。」素昧平生的網友在網上哀悼,也感謝他,包括知名網紅「財哥專業檳榔攤」也轉發表示不捨。
粉絲很喜歡李伯伯畫的迷因二創圖,也會主動投稿。(陳偉華提供)
一百多則留言,一百多次轉貼,宛如一場完整的告別式,形式虛擬、情感真實,在冰冷的數位世界留下溫度。專頁「管理員」後來跟我們說,李伯伯過世時,還有人傳訊表達感謝,「因為爺爺奶奶都過世了,網友把他當成自己的爺爺…」我們採訪粉絲Fen Kao,她說透過財哥轉貼認識了李伯伯,覺得他很勵志。一個老人,退休後在孫子的鼓勵下嘗試畫圖,「我還想學李伯伯的孫子,介紹給我媽看,讓她知道退休後的人生還是有很多可能。李伯伯過世的時候,我真的很難過…」

管理員現身 揭穿真相

同一時間,25歲的陳偉華(化名)向他的父親報告李伯伯近況,像報告最近玩的遊戲進度。一句話總結就是:「我把李伯伯弄死了。」我們發信邀訪陳偉華,他猶豫了一個月,決定接受採訪,和我們說起李伯伯和他的關係,原來既非爺孫,也非親人。他們的關係遠比想像的更加親密。
陳偉華從大二起開始定期於身心科看診,也做心理諮商,但感覺「對方就是一直在套話,我看了幾個月就不去了。」
去年8月,陳偉華在李伯伯的專頁發文,公布全部真相:「幾年前的一個下午,我耐著性子建立了一個粉絲專頁,這個專頁就叫做李伯伯的繪畫園地。這裡沒有誰,只有我。」他扮演李伯伯,博取關注和崇拜,以達到自我滿足與認同,「以『長輩』願意學習網路新知為理由,創作了這樁鬧劇。」有網友發現被騙,傳訊表達憤怒:「你不知道你寫他離世的時候,我哭了幾天嗎?」
陳偉華心懷愧疚,只能道歉。李伯伯「過世」,對陳偉華造成的傷害並沒有比較少。碰面那天,他整個人縮著,用厚衣物將自己包裹住,眼睛直盯著空白桌面,臉上有缺乏睡眠的疲憊,做不出太多表情。面對我們的提問,他總是停頓許久,才艱困地擠出聲音微弱、語速極慢的幾個字,回憶舊事如陷入迷霧,時間序多次更動,然後又說:「我其實記不清楚。」
陳爸說:「陳偉華小時候很可愛,還拍過中國信託的電視廣告。」圖為陳偉華幼稚園的畢業沙龍照。(陳偉華提供)
他是個精神病患者,領有重大傷病卡,類別欄上簡化為一串英數文字:「ICD-10-CM : F152」,代表「分裂情感疾患,鬱型」,和他在李伯伯專頁上自我告白的「重度憂鬱、思覺失調症患者」相符。傷病卡上的有效日期寫著「永久有效」,彷彿無期徒刑的宣告。
巨變來得悄無聲息,陳偉華說,自己從幼稚園就能看見卡通圖樣的幻覺,而幻覺其實就是思覺失調症的最大特徵。「當時以為是我想像力太豐富,或是看太多動畫。」那些幻覺會和你對話?他說:「不會,但是會動。閉上眼睛還是看得到,在眼皮上面,從黑暗中浮出來,看久了很累。」

思覺失調症 病識難察

如同陳爸形容的陳偉華:「很乖,很安靜,默默觀察一切。」生病之前,他沒和任何人提過眼前糾纏的鬼魅,因為他也不懂那是什麼。陳家的組成是這樣的:一對夫妻,3個孩子,姊姊、哥哥、陳偉華,各差2歲,住在三房兩廳的公寓。陳爸在銀行擔任業務經理,陳媽在診所做行政,孩子都大了,各自求生。這個家被陳偉華形容得像沒有故事可說。
直到4年前,陳偉華的姊姊發現弟弟「怪怪的」,因為他不斷在家中來回踱步。那一年,陳偉華就讀大二,仍深陷在前一年女友劈腿、最終分手的低潮中。他在專頁上發文重述那一段過程:「來回開關著門,想確認門有沒有確實關好,想確認我愛的人會不會因為門沒關好而跑走,甚至迷路回不了家。一包菸接著一包,直到因為喘不過氣而猝倒在地上,被鄰居發現,最後被我媽跟哥哥抬回去。」
陳偉華利用「李伯伯」織出社交網,但線上熱鬧,現實荒涼,找不到適合的工作令他一再受挫。
兒子倒下,父子二人於是開始了漫長的求醫之路。陳爸還記得當時,說:「主要是睡不著,大部分開的都是安眠藥。他早期會突然歇斯底里,突然莫名就哭。」他不知道孩子怎麼了。
在台灣,思覺失調症還算是個「半新」的名詞。它舊名「精神分裂症」,2014年才由精神醫學界跟康復之友團體共同投票,選出「思覺失調」,完成更名。我們訪問當時推動改名的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,他說:「一開始,它只是研究如何讓人早期來治療。你說精神分裂,就沒人要來嘛,它太嚴重了。新的名詞就沒那麼可怕,病人或家屬就會想這個適合我看,而不是我要到精神分裂了才去看醫生。」

胡海國是國內精神科權威,他認為思覺失調症的病發來自負面情緒的累積,而非一夕發生。
曾有外國研究統計,病人從發病到首次就醫平均相隔2年,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在「病識感」。根據健保署資料,目前全台接受治療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約15萬人,但根據醫學研究,該病的發生率約1%,全台估計恐有20萬名病人,顯示仍然有不少黑數在各自掙扎,不知道出口在哪裡。
為什麼?胡海國分析原因,可能是思覺失調症「沒什麼可以檢測。不是說你可以照X光,可以驗血,可以把脈。你只能多問。」而當思覺失調症以憂鬱症的症狀呈現出來,一般人也只會感覺自己低落,找不到適當的疾病安放自己。

負能量積累 抑鬱發病

很多人發病後,不明所以,只好尋求宗教協助。台大畢業的陳爸也曾帶著陳偉華去收驚,同時說:「我不相信精神疾病這種事。或者說,每個人都有精神疾病,你也有。」胡海國為我們解釋思覺失調的確診,「比較像是一種量能上的累積,而不是一個界線,非黑即白。它有很長的灰色地帶。」而發病主因,除了遺傳,「還要加上環境。比方說小時候被虐待的,或是有一些被霸凌的,分數愈加愈多,就到臨界點。或是父母要求很強的、講話不好聽的,都是分數的累加。」
現實生活中,陳偉華的名字有著負面諧音,「脊椎側彎,又比較矮,從小就被嘲笑。小孩子很容易攻擊別人身體上的特徵。所以我一直都比較獨來獨往。」高一時他改名,但因功課跟不上,仍舊逃脫不了邊緣的命運。大學失戀後,他沉迷於酒精,曾一身酒氣在課堂上睡覺,醒來後人生依舊空虛,最黑暗的時候,「一睡可以睡2天,醒的時候就開始想,該怎麼結束生命?」

陳偉華(右)和陳爸(左)一起受訪,結束後到公園散步,坐著休息的2人看上去,也就是尋常的父子,但其實隔週陳偉華又要去身心科回診。
陳偉華回想4年多的病史,有各種荒唐事,包括無來由的爆怒,「我姊叫我起床去領掛號信,我就生氣了,拿BB槍射她。」也曾一次吞掉一個月份的安眠藥,陳母發現,帶他到醫院洗胃,而陳爸堅持不到醫院看兒子,說:「我後來就問他,知道為什麼我不去看他嗎?他說他懂,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懂。我是想,你都不想活了,我去看你幹嘛?」
陳爸寵孩子,陳偉華國中開始學吉他,「又學打鼓,又畫畫,又雕塑,又學法語…我就是讓他發展。但是他意志不堅。」他提到陳偉華初次發病時,曾「自願」住進精神病房,「住了半天,叫我去接他。他說那邊的人都怪怪的。」在家裡和哥哥同房的陳偉華,擔心自己打擾哥哥,又說要去住旅館,「他就買了酒,泡在那個浴缸,結果2個小時,叫我去接他回家。」
陳偉華以李伯伯的身分,為同樣身分成謎的網紅「財哥」畫人像圖,獲得青睞。(陳偉華提供)
「他就是talk too much,年輕人的通病就是這樣。比方他說要考外交官,也是無疾而終。他說要做音樂,錄音設備也去買啊,我覺得不用買太好的,可是他就想要一次到位。」陳爸愈說愈激動,又說到陳偉華的哥哥偶爾會發怒罵他廢物,叫陳偉華去死,顯然對弟弟現況的不滿也已累積到爆炸。
而陳偉華坐在陳爸身邊,一語不發,事後卻為哥哥說話,「他也有在改變,會跟我道歉。」

社交網難建 焦慮孤寂

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曾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照護問題說明:有些病人要有工作和收入,才能被家人接納、得到尊嚴,反轉家庭關係,「工作是藥物之外相當關鍵的治療。」
但胡海國分析,「工作」和「感情」正是病患最常遭遇的挫折。陳偉華因失戀而發病,大四休學1年就醫,又復學,如今畢業已2年。在學校,他雖成績不好,但因為有高職美工科的訓練,在社團除了教學工作也負責文宣,十分活躍。
生病之後,連他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,離開學校後找的工作,都是領時薪的工讀,超商店員、通訊行美編和文創商店店員,最長不超過4個月。初訪那日,結束後他前往工作面試,因是違法行業還需簽保密條約,做了一週,又離職。

陳偉華離開了李伯伯的掩護,但仍保留著粉絲團,作為他發表作品的空間。
職場的生路一再被堵,陳偉華尋求人際協助,「打電話跟朋友抱怨,最後就一直在一個Loop(迴圈)裡鬼打牆,朋友都被我煩到受不了,我現在等於是沒有朋友的狀態。」胡海國給病友的另一個建議是,「建立自己的社交網,因為孤寂其實是焦慮的來源。孤寂很像沙漠茫茫一片,你腦中關於負面的部分就會愈來愈發達。如果一直被批評,受到很多挫折、很多傷害,腦中功能就會偏掉,很像是你訓練了一個不好的肌肉,負面情緒腦的機轉太強,最後就會生病。」
但社交網有這麼容易建立嗎?陳偉華也曾在臉書加入病友社團取暖,但上面的發文主要集中在3種狀態:求職的困難,無愛的恐懼,以及發病後的各種情緒困擾和藥物副作用。陳偉華想尋找同病者互助,卻發現上面「很多負面的…我自己也還沒康復…」陷入更多的漩渦中,陳偉華又一一退出社團。

鼓勵勝批評 轉念發聲

最後索性自創出路,生出了李伯伯,和世界互動,一步步捏泥人似的把李伯伯建構起來,人設完整到擁有童年,從小時候就開始塗鴉,看到什麼畫什麼,謊稱:「也畫教會裡老外神父帶來的美式漫畫。」
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年輕人透過臉書,為自己活出第二人生的故事。陳偉華在現實中拚盡全力也織不成的網,李伯伯為他造出來。陳偉華有以假亂真的能力,陳爸說,他一度相信這能是個機會,也積極鼓勵兒子,對我們說:「天才跟瘋子真的是一線之隔。我沒說他是天才,但他的天賦真的跟別人不一樣,他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…結果他跟我說,他結束了,他把李伯伯弄死了。」
陳偉華以李伯伯的筆觸,畫出自己的全家福,裡頭除了陳偉華,每個人都帶著笑容,或許也透露了他仍努力在處理負面情緒的難題。(陳偉華提供)
他生了他,透過假面,先偽裝,後告白。他稱處決李伯伯,「是一個自我毀滅的過程。反正找工作也找得不順遂,就乾脆社會性死亡。但最後其實鼓勵大於批評…」正是他猶豫了一個月,還是決定受訪的主因,「說不定我可以幫助一些人…」
胡海國強調,社福應該是關於精神疾病患者最後的保護機制,真正重要的,是我們能不能多關心身邊的人?聽起來俗套,卻是真理。陳偉華回憶,扯下面具後曾有人傳訊給他,說:「我跟你一樣,很難融入社會。」當時的他只能回覆:「一起加油。」但現在他覺得應該為同病者,多說點什麼。

父子情回溫 同理相伴

很多事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被喚回。陳偉華想起小時候被霸凌,哥哥曾跟他說:「告訴我名字,我幫你討公道。」大二時,大學同學相約出遊,但陳偉華已經發病,「我姊就帶我去日本自助旅行,以免我沒跟到班遊太沮喪。」他的私人臉書頭貼現在放的就是當時在東京拍的照片,露齒而笑,和我們如今看到的他判若兩人。
父親也態度軟化。當陳偉華跟他提及想結束生命,他曾回答:「如果你在我死後自殺,我在黃泉之下也會假裝不認識你。」但陪兒子就醫4年多,他已能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陳偉華的幻覺:「像3D電影,可是你看3D電影可能就2個小時。他是一直在看。」我問陳偉華,這個說法是你跟爸爸說的嗎?他回答:「不是。但滿(精)準的。」
陳偉華畫下出現在他眼前的卡通圖樣。(陳偉華提供)
二訪結束那日,我們陪父子倆一起在公園散步、拍照,結束後父子倆在路邊抽菸聊天,那畫面看上去如此尋常,幾分鐘前還在談的疾病彷彿幻覺,並不存在。我想起初訪那天,告別前,陳偉華也是站在路邊抽菸,神情終於能稍微鬆懈。那時他已減藥一個月,有什麼戒斷症狀嗎?他說:「安眠藥少了,我比較不會整天都很累。但抗幻覺的藥有加重。」
話題一轉,他又說,這幾年他最感謝的人就是父親,「知道他有偷偷哭,我也想振作起來。」那告白如此真誠,不假他人,從陳偉華的口中說出。我又問他,有想過未來嗎?他說:「我現在覺得,沒有什麼比這個疾病更恐怖的東西了。除了這個疾病,也沒什麼好懼怕的了。」
★《鏡週刊》關心您:抽菸有害身心健康。
★《鏡週刊》關心您:未滿18歲禁止飲酒,飲酒過量害人害己,酒後不開車,安全有保障。
★《鏡週刊》關心您: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虐待、精神虐待、性侵害、性騷擾,請立刻撥打110報案,再尋求113專線,求助專業社工人員。
★再給自己一次機會
  • 自殺諮詢專線:1925(24小時)
  • 生命線:1995
  • 張老師專線:1980
更新時間|2023.09.12 20:41 臺北時間

支持鏡週刊

小心意大意義
小額贊助鏡週刊!

每月 $49 元全站看到飽
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

延伸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月費、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

線上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月費、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

線上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