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經理財
2022.09.07 08:24 臺北時間

【理財專題】裹著月配息糖衣的毒藥 台灣獨有類全委保單崩壞

台灣獨步全球發行的類全委保單,因標榜月撥回,備受民眾歡迎,但今年來卻虧損累累。
台灣獨步全球發行的類全委保單,因標榜月撥回,備受民眾歡迎,但今年來卻虧損累累。
去年市場資金追捧類全委投資型保單,今年保險公司收到最多的客訴也是類全委投資型保單。這張獨步全球、台灣獨家發行的商品,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為什麼去年是當紅炸子雞、今年卻淪為過街鼠?其實類全委保單本應從量身訂製概念出發,但卻變調成一味追求高撥回、不論投資目標的產品。面對今年市場大反轉,類全委保單亂象浮現,保戶權益受損,主管機關應全面審視檢討。
拿著父親10年來陸續購買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,看著帳面上幾乎全部大虧的數字,林小姐無助地詢問保險專家,「該怎麼辦?現在要解約嗎?還是繼續放著?畢竟保單有死亡保障。」

保戶套牢 虧損客訴

這10年來林小姐爸爸陸續繳交的保費約600萬元,但仔細一算,若是去年底將保單解約、加上過去所領的配息,大概是拿回近500萬元。「當時很不甘心,想要再拗一下,沒想到今年卻越虧越多,現在只剩下400多萬元了。」她無奈說。
美國升息,強調高配息的新興市場債價格跌不停,配息也大幅減少。
「爸爸以為這些帳戶連結的都是『保守穩健、高固定配息』的投資標的,還很開心能月月領錢,但現在看到帳戶大縮水,非常煎熬。」檢視這幾張保單的投資標的,就算是專家代操,但因為多是高收債或新興市場債基金,碰到這幾年債市不佳,尤其今年美國升息,新興市場債重創,虧損加速度。
林小姐父親碰到的狀況,只是市場的一個縮影。事實上,專家代操加上月撥回(月配息)的訴求,讓類全委保單規模上衝兆元。但為了創造高撥回率,操作上多瞄準非投資等級的高收債或新興市場債,偏偏今年市場大反轉,這讓去年才大賣的類全委保單,全數套牢中,保戶叫苦連天。根據了解,今年以來保險公司收到最多的客訴,就是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虧損問題。
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,類全委保單今年績效差有6成因素可歸咎市場不佳,但另外4成則來自結構性問題,例如保險公司、基金業者有無符合「公平待客」原則,包括資訊透明度、是否盡善良管理人責任,值得深入討論。
「信任」是金融業最大資產,如今專家代操的類全委帳戶卻讓保戶進退兩難。
「特別的是,這種保險公司將保戶資金委託給投信業者代操的類全委保單,國外並沒有相同商品,台灣壽險公司可說是獨步全球。」郝充仁解釋,該保單的設立宗旨是「量身訂製」,原本該由保險公司針對特殊需求族群設計保單,請業務員招攬適合客戶,再集結大家的資金,找投信公司代為操作。此一契約是將信託合約包在保險合約中,當然保險與投信公司的品牌、信譽很重要。
但保單發展至今11個年頭卻荒腔走板,不但前端銷售把投資型商品當定存賣,錢進入保險與投信口袋後,帳戶操作基本上沒有所謂的量身訂製安排,幾乎都在比撥回高低,因此亂象叢生。

亂象1:投信牽著保險公司走 投資目標、帳戶特色付之闕如

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表示,類全委投資帳戶應回歸到投信業者如何操盤該商品,究竟是本著風險考量操盤?還是自家利益?保險公司以及投信業者都該對保戶說清楚。
由於類全委保單去年大賣,今年初金管會終於出手控管保險公司與投信業者的委任關係。但在金檢中發現,全委關係應是保險公司擬定好投資策略、方針,再交由投信業者執行,不過,實際情況全倒過來,變成由投信業者說明策略,保險業者旁聽,主客關係竟然完全錯置。
上路11年的類全委保單亂象叢生,金管會該加速監理制度實施,保障保戶權益。
長期觀察投資型保單市場的投資達人郭俊宏表示,類全委帳戶的成立是為了特殊目的,例如累積退休金,投信每個月繳出的月報上都該清楚定義目標及報告進度。但攤開類全委帳戶月報,卻少有清楚交代,僅制式的提供報酬率、投資標的,所謂的「目標進度」根本付之闕如,這其中保險公司是否有善盡監理之責,主管機關應該嚴查。
以近兩個半月皆持有現金的法國巴黎人壽委託中國信託投信的「動態智慧ETF投資帳戶」為例,帳戶特色並無回答保單設立的目標,為何全持有現金的解釋,也僅用「啟動帳戶權重控管機制」帶過。其實,權重控管機制如何操作實施應定義更清楚,才能讓保戶判斷帳戶該去該留。

金管會回應:監管制度仍在商議中 不方便對外透露

本刊就本次類全委投資帳戶調查結果、與當中發現資訊不夠透明的問題詢問金管會,金管會表示,類全委投資帳戶的監理制度仍在討論中,因為方案尚不明確,不宜對外公開說明。

至於投資帳戶無從比較優劣的問題,金管會表示,保險公司應有揭露淨值、績效等數字,保戶應能獲得相關資訊。

亂象2:是保險還是投資未界定 帳戶監理鬆散

朱岳中表示,投資型保單是包在保單中的投資商品,應以投資的角度去監理,「但這麼多年來,金管會始終認為投資型保單是保險,事實上,保險公司根本就是在賣基金,應以基金監理的角度來監管投資型保單。」
一如本刊調查顯示,類全委投資帳戶並無公開比較平台,即使保戶有月報可參考,也無從得知手上保單的表現與同類型相較是好還是壞,要讓保戶根據一個沒有比較基礎的「絕對」數字做出判斷,實在強人所難。「若能有基金監理制度,必能加強資訊透明度的提升,讓保戶有充分的資訊去判斷手上帳戶去留。」朱岳中強調。

亂象3:保單當定存賣 高撥回率多是撥回本金

「我到南部上課時,有學員來問:『銀行櫃員跟我說現在有個專案,投入100萬元,每個月能領回5,000元,這東西能買嗎?』我一聽大概明白,櫃員把有配息的投資型保單當類定存商品在賣。」壽險公司前業務主管、現為獨立財務顧問張佳瑩說,而這也是類全委投資帳戶最會產生糾紛之處。
類全委保單以「月配息」訴求,吸引很多人當成退休的理財規劃。
朱岳中也表示,儘管金管會三申五令不能用固定撥回、配息吸引保戶,但仍有業務員以此為話術銷售保單,且撥回率越高、銷售業績越好,市場下跌時,保戶領的配息其實來自本金。以安聯人壽委託瑞銀投信的「瑞富全債」帳戶為例,前5大持股中,有3檔都是非投資等級債券,過去1年中有10個月配息皆從本金配回。
投資帳戶沒獲利,又要持續配息給保戶,帳戶規模只會越來越小,最後面臨清算或與其他帳戶合併的命運。「目前規定僅有附保證機制的保單淨值低於80%不能再配息,其他保單則回歸保單設計。是否該討論帳戶淨值低於一定水準後,不再撥回配息,值得主管機關考量。」郭俊宏建議。

進退兩難 成未爆彈

朱岳中也強調,所有保險公司的商品中,就只有投資型保單不會有市場飽和的問題,「因為這是投資,不是保險,大家對投資市場永遠有需求。」而投資型保單與單純購買基金不同,基金虧損隨時能出場走人,但保單是保障與投資的組合。
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,類全委保單應是量身訂製概念,望業者重拾初衷。
一如林小姐父親面臨的窘境,如今解約僅能拿回400多萬元,身故可領到600萬元多一點(總繳保費約600萬元),究竟要解、要留?非常尷尬。不過,以當事人總繳保費與身故保險金幾乎相當,那麼,當初還不如買一張傳統壽險。
這就是類全委保單的模糊之處,披著保險的外衣,而行投資之實。談保障,該商品毫無競爭力,說是投資,帳戶又不受基金相關規範監管。如今,這張裹著月配息糖衣的毒藥保單,讓保戶進退兩難。面對上兆資金慘被套牢的事實,保險局應該善盡監督責任,否則,台灣獨步全球的類全委保單亂象,難保不會成為保戶的惡夢。

年化撥回率怎麼算

保險公司一直強調的高年化撥回率究竟怎麼算?郭俊宏表示,最精準的算法是撥息單位或現金除上撥息日的淨值,例如7月撥息0.0346,撥息當日淨值是5.28,則用0.0346/5.28=0.006,再乘上100%,則當月撥息為0.6%。如果是月撥息保單,則將每月撥息率相加12個月,則為年化撥回率。

年化撥回率絕對不是越高越好,因為很多時候是撥回自己的投資本金,想知道類全委帳戶的操作績效,要以總報酬的概念看,也就是月報上所顯示的含資產撥回總回報。

更新時間|2023.09.12 20:43 臺北時間

支持鏡週刊

小心意大意義
小額贊助鏡週刊!

每月 $49 元全站看到飽
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

延伸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月費、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

線上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月費、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

線上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