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80萬車價,貸您200萬」「融資信用貸款30萬竟然那麼簡單」⋯,這幾年,台灣人每隔幾天就會接到電話問你要不要借錢,貸款廣告更像是大賣場裡的食物架,琳琅滿目又誘人。

然而,幾個長期協助負債者的民間機構,甚至法扶,這2年陸續接到奇怪的求助個案,負債類型正是高額的車貸與令人摸不著頭緒的「商品貸」。他們不約而同聯想起十多年前的卡債風暴,憂心目前只是冰山一角,更大的債務風暴正醞釀中。

短短兩個月,送貨司機阿志(化名)欠下200多萬元。事發是去年5月,41歲的他在網路看到一則投資虛擬貨幣的訊息,好奇點進去,不久有人私訊他,「對方談一些投資獲利的心得,我以前沒在關注這些。」薪水不多的他,看見一道微光。

這些琳瑯滿目的名稱,統稱「商品貸」,借款方便,但利息通常比變形車貸又更高。(翻攝畫面)

 

投資虛擬幣 滾出百萬貸款

對方建議阿志別貪多,先投資3,000元就好。很快地3,000元變5,000元,「我很懷疑,怎麼有這麼好的事?他說如果我不信,可以把錢匯給我。」阿志給了銀行帳號,隔天發現戶頭真的多5,000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