娛樂
2021.04.17 05:58 臺北時間

【全文】《聽見歌 再唱》籌拍12年 真人實事啟發找回原鄉自信

片中馬志翔(前)原是體育老師,卻轉而集合部落學童練習唱歌,還帶隊鍛鍊體力。(華納提供)
片中馬志翔(前)原是體育老師,卻轉而集合部落學童練習唱歌,還帶隊鍛鍊體力。(華納提供)
「你連五線譜都看不懂,要怎樣帶小朋友?」這是「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」指揮馬彼得多年前受到的質疑,也是《聽見歌 再唱》裡偏鄉體育老師馬志翔的心結。
導演楊智麟以他的2部原聲童聲合唱團紀錄片為靈感,首次編導電影《聽見歌 再唱》。籌拍12年裡,劇本數度停擺、卡關,直到馬志翔出現,不僅活化男主角形象,更為楊智麟提供表演、場面調度等助力。
紀錄片《看見台灣》片尾,馬彼得校長率領原聲童聲合唱團登玉山獻唱〈拍手歌〉的畫面,令觀眾感動。但早在2009年,導演楊智麟以馬彼得與合唱團為題材的紀錄片《唱歌吧!》就拿下金穗獎首獎,且有續篇《不只唱歌吧!》。今年楊智麟推出電影《聽見歌 再唱》,又重新改造這個勵志故事,不過他透露,「一開始,我沒想拍片,只是單純幫忙記錄。」
以馬彼得校長(左)與東埔國小合唱團故事為題材的紀錄片《唱歌吧!》,曾獲金穗獎首獎。(楊智麟提供)
2004年,赴美國念電影研究所的楊智麟學成返台後,幾年間工作不順利,人生陷入低潮。他獲知馬校長將率領東埔國小合唱團去泰國巡演,需要志工記錄過程,以募款成立「台灣原聲教育協會」,於是隨行,更因此拍出紀錄片《唱歌吧!》。
馬彼得(左)在齊柏林導演(右)紀錄片《看見台灣》中率原聲童聲合唱團登玉山獻唱。(翻攝自台灣原聲教育協會臉書)
協會成立後,曾投資紀錄片《乘著光影旅行》的協會理事羅綸有,鼓勵楊智麟進一步拍《唱歌吧!》電影版。學電影的他心知,拍電影是終極夢想,但總覺得不夠成熟,就慢慢寫劇本。
楊智麟(左)某次無意間看到《KANO》導演馬志翔(右)的工作照,又有了動力。

導演兼志工 楊智麟

  • 1973年出生於台北
  • 學歷:美國Savannah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電影研究所畢業
  • 重要導演經歷:
  • 2021年 電影《聽見歌 再唱》
  • 2015年 電視電影《十日單身》
  • 2013年 「有一天ONE DAY公益短片計劃」《回家的路》編導、《瘋狂的麵包》編劇
  • 2012年 紀錄片《不只唱歌吧!》入選高雄電影節
  • 2009年 紀錄片《唱歌吧!》獲金穗獎首獎

多才男主角 馬志翔

  • 1978年出生於花蓮
  • 學歷:文化大學園藝系畢業
  • 重要經歷:
  • 2014年 《KANO》獲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、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
  • 2011年 《賽德克·巴萊》入圍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配角
  • 2008年 《生命關懷系列-說好不准哭》獲電視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導演獎
  • 2007年 《十歲笛娜的願望》獲電視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編劇獎
斷斷續續寫了5年,楊智麟的劇本進度停滯,直到某次無意間看到《KANO》導演馬志翔的工作照,又有了動力。「那一刻,我忽然把馬志翔和馬校長重疊在一起,覺得2人剽悍氣息很像,就在重寫劇本時,將馬志翔的形象帶入,但那時也沒真的想拍成電影。」
楊智麟一邊修劇本、一邊從事影像工作,並因與監製陳鴻元合作開發《聽見歌 再唱》,拍片案逐步落實。2017年夏天,原聲教育協會同意授權改編為電影,楊智麟也在討論過程中發現,「大家對故事裡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帶領合唱團這件事最感興趣,讓我決定更改劇本重心。」將原先以平地老師來到山上的觀點,改成以馬志翔飾演的原住民老師為主軸。
楊智麟(前排中)就近從高雄市桃源區附近部落尋找當地兒童演出,右一為監製陳鴻元。(華納提供)
我寫這劇本最大優勢,在於擔任原聲教育協會志工十幾年,田野調查做得很仔細。
從紀錄片到電影劇本,楊智麟分析遇到的狀況,「我寫這個劇本最大的優勢,在於自己擔任原聲教育協會志工十幾年,田野調查做得很仔細,素材很多、可隨時替換。」最困難的則是虛實之間的尺度調整,如何讓故事好看又不失真,且能感動觀眾。後來他也借重劇本老師將原有一百多場、五萬多字的劇本,刪除冗贅的場次與台詞,梳理出更明快的節奏。
楊智麟(右起)在拍片現場與演員Ella、馬志翔討論表演細節。(華納提供)
由於男主角可說是為馬志翔量身打造,戲裡戲外他都是靈魂人物。楊智麟表示,「雖然有劇本,但話從馬志翔的嘴說出、戲也從他身上散發,加上他在導演、表演上的經驗豐富,所以會在彼此討論後適度修改。有些劇本難以表現之處,經他親身詮釋,味道就出來了。」
女主角Ella是透過另一監製張鳳美聯繫,劇本寄出24小時內就有回音。楊智麟透露,雙方一見面,Ella就說,好喜歡這個劇本。她唯一的條件就是拍哭戲後,第二天必須休假,因為眼睛會腫,然後就開始講合作細節。
楊智麟請合唱指導不要教小朋友美聲,讓他們維持純樸的唱法。
至於片中合唱團二十多位兒童演員,則就近在拍攝地高雄市桃源區附近的部落找。「我們曾考慮找真的合唱團,但因故事時間橫跨一個學期,太會唱反而做不出從不會到會的層次。」楊智麟也請合唱指導不要教小朋友美聲,讓他們維持純樸的唱法,在7天內學會唱4首歌,片中歌聲進步後的部分再使用配唱。
馬志翔(右)有不少與素人演員合作的經驗,這次與部落兒童演員對戲時也派上用場。(華納提供)
面對這批素人小演員,楊智麟在劇本階段就讓他們的台詞盡量簡單,不必硬背也能自然說出。拍片現場馬志翔與Ella有如戲中的老師,帶領小演員們本色演出。演而優則導的馬志翔,累積不少與素人演員工作的經驗,這次也在《聽見歌 再唱》發揮。「演員身分,讓我知道演戲的不安全感來自哪裡,也可以很容易轉換成演員的角度引導其他演員。」
馬志翔表示,拍片現場大家會互相溝通,雖然有時想法不同,但會以導演為主,他也會在不打擾導演創作前提下,提供拍攝順序、場面調度意見。楊智麟稱讚馬志翔除了教他排戲的重要,表演時也能在鏡頭前做出3、4種不同程度的情緒,到剪接時可有更多選擇、調配。
不過馬志翔坦言,全片他最怕的就是彈鋼琴的戲。雖然只要學一段30秒的貝多芬鋼琴曲,但難度很高,開拍前他學了1個月,上山拍攝還帶著電子鋼琴不停練。他笑說,那場彈琴戲在中前段,拍完那場,就覺得殺青了,後面超輕鬆。
原住民女歌手Saya客串演出,十分搶戲。(華納提供)
拍片時有資金、但沒現金,幸好有強大天使投資者支持, 3天內籌出700萬元,解決問題。
回顧整部電影的拍攝,楊智麟直說自己非常幸運,儘管拍片期間經歷連續19天下雨、山區土石流、天氣陰晴不穩,「但我從不覺得困難,因為有一群優秀的團隊。」當時他唯一擔憂的是資金調度。
該片攝製費約4千多萬元,雖有輔導金1,380萬元、也有高雄市府的「高雄人」投資,但楊智麟說,這些公部門補助都有固定的請款程序,但電影開拍就在燒錢,「我有資金、但沒現金,一度為了籌現金考慮延拍1年,幸好有強大的天使投資者支持,在3天之內籌出700萬元,解決問題。」
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指揮馬彼得校長,曾因不懂五線譜,遭人質疑如何帶領部落兒童組合唱團。(翻攝自台灣原聲教育協會臉書)
12年來隨著《聽見歌 再唱》從無到有、經歷風風雨雨,楊智麟很能同理故事中每個尋找自信心的角色。「我很適合拍這部電影,因為我很沒有自信心,所以知道這有多重要。」
更新時間|2023.09.12 20:38 臺北時間

支持鏡週刊

小心意大意義
小額贊助鏡週刊!

每月 $49 元全站看到飽
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

延伸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月費、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

線上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月費、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

線上閱讀